從日本打道回台灣的那天清晨,飄著絲絲細雨,我們來到籠罩在氤氳霧氣中的江戶城,為這趟現代東京懷舊之旅暫時劃下休止符。


靜然顧遺塵,千載如昨朝

 

搭東京Metro在大手町站下車,幾分鐘來到三ノ丸大手門,可別小看這座外表質樸的入口,它不但在現代日劇裏曝光率超高,德川幕府時代更是此城的正門,敕使、大名登城都要從這裡進出呢。

穿過大手門就是進入江戶城範圍內,登城坡道兩側依舊被高聳石垣包圍著,以前這樣是為了顯示幕府威權,先給大名來個下馬威。2009年的此刻走在坡道上,依舊感受得到堅固磐石散發的懾人威力。

現在稱為皇居的舊江戶城中,遊客只能參觀皇居外苑、皇居東御苑、北の丸公園、二の丸公園讓。皇居內部每年開放兩次,分別在天皇誕生日與新年次日(1月2日)。光是皇居東御苑就很有看頭了,天守閣跡、本丸跡、富士見櫓、德川時代擔任檢查哨的番所等,約略走一圈也花上我幾小時。本來還要走到井伊直弼被暗殺的櫻田門,無奈要趕下午的飛機此次無緣得見。

大河劇或書本裡曾經出現的宏偉華麗庭台樓閣與雕樑畫棟,早已隨著數百年來一場場無情大火、關東大地震、二戰空襲的致命催殘而灰飛煙滅。
站在本丸、二之丸宮殿遺址上建起的東御苑草地旁,極目四望,薄雨中,昔日的江戶城斷石殘垣和周圍丸之內商業區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
都像海市蜃樓一般迷離夢幻。無論如何絢爛奪目的現在,轉瞬間終將成為令人感慨萬千的過往了。
只是
老城雖死,生命力強韌依舊奮力攀附石垣展現生機。
僅存的城門「田安門」、「清水門」、「櫻田門」,穿越數世紀滄桑,像一座座時間之橋,在時間的起點和盡頭,連接過去和未來,祝禱著:
讓戰火成為歷史,災難成為記憶(引自李敏勇在世紀之橋的禱詞)
 


電視上曝光率很高的大手門,是舊江戶城正門,大名們多由此登城,目前的大手門是昭和43年(1968年)重建
大手門據說是慶長11年(1606年)由藤堂量虎設計,寛永4年
大地震後,
寬永6年(1629年)酒井忠協助工事,伊達政宗修築左右的石垣

 

 
江戶城白色城壁上有很多這種向外射擊的槍孔,稱為「狭間」


 


通往東御苑有兩個城門入口,大手町地鐵
站的大手門和和竹橋地鐵站的平川門,我們是從大手門進入

 

 


無論從哪個入口都要領取壓克力門票,這塊門票要保管好,離開時要繳回


 


登城坡道兩側依舊被高聳石垣包圍著,散發懾人威力


 


江戶城共有三大崗哨百人番所守衛本丸御殿最大崗哨
,總長50公尺,每天由根來組甲賀組、伊賀組、廿五騎,四組每組25人共百人晝夜輪值守衛

 

 


大番所,在大手中之門內側的崗哨位置比較高,距離本丸御殿最近,警備位置極為重要
目前建物是重建的


  


很有名的富士見櫓,為什麼有名呢?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起來的樣式都相同,有「八方正面的櫓」之稱
以前登頂可以看到富士山、秩父連山和筑波山、東京灣,現在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

 


富士見橹是江戶城僅存的三重橹,也是江戶城本丸唯一現存的橹。1657年明曆大火燒毀天守閣後,
富士見橹就取代了原本的天守閣。關東大地震使富士見櫓完全倒榻,
目前所見是把它解體再復原而成

 

 


日本人最細心的就是把幾百年前事件發生地標示得很清楚,
即使這地方當年是御殿內鋪著榻榻米的走廊,一旁紙門上畫著松樹海景的之大廊,也會用圖畫說明


 


現在枯葉遍地的松之大廊之所以要特別標示,因為這裡曾經發生過淺野長矩砍人事件,
引發日後轟轟烈烈的元祿赤穂事件
並衍生出忠臣藏的故事

  


 擁有一大片翠綠草皮的東御苑建在本丸遺址上其中本丸御殿裏有表向、中奧、大奧三區,
篤姬住的大奧就是在這裡。1863年(文久3年)大火後就沒有重建,
而以西之丸取代其功能,
二戰後這裡一度還被周遭居民拿來種菜呢。戰後日本內閣決定開放讓民眾入內參觀,
並且在1963年指定為國家特別史跡,經過重新規劃與整理,
1968年正式開放,市井小民得以一窺江戶城的真實面貌。

 

  


位於中奧與大奧之間的大樹,昂然屹立了數百年

  


東御苑蓊鬱松樹林與如茵綠地,和周圍丸之內商業區高樓形成強烈對比

  


這裡的樹各有特殊造型非常美


  


江戶城天守閣從慶長11年(1606)的家康,元和8年(1622)的秀忠,
寬永15年(1638)的家光都曾經修築,是將軍權力象徵。
可是1657年明曆大火中被燒毀後,幕府認為天守閣是戰國時代落伍象徵,
應該把錢拿來建設城下町
從此沒有再重建,改由富士見橹代替,
只留下了這座高11公尺,地坪40平方公尺的天守台供人追憶。

 


江戶城天守閣其實只存在了短短50年



靠近北桔橋門那一側的天守台,黑松孤寂迎向天際

 

 


梅林坂和汐見坂詳細圖說

 

 


 
汐見坂是本丸與二之丸之間的大斜坡,位置靠近日比谷入海口,
江戶時代可以登上高點遠眺江戶灣(現東京灣)因為可以看見大海而叫「汐見」
  

 

 


江戶時代從吹上御苑搬過來的諏訪茶屋,明治45年再建
,具有優雅風情

 



江戶時代曾經在
本丸御殿旁蓋二の丸御殿,作為將軍別邸和嗣子住居
著名建築家小堀遠州在此地蓋了一座迴遊式庭園,跟現在位置差不多
 


 


二の丸御殿同樣因為常常遭受大火,不斷燒毀和重建,慶應三年(1867)最後一次燒毀後就沒有重建,
庭園被荒廢了很久,直到東御苑重新整修,剛好九代將軍家重的庭園平面圖還留著,
就依照這份平面圖在原來位置重新復原這迴遊式庭園

 


  庭園西北的天池旁種植著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的各種名貴樹木260株

 

  


這座迴遊式庭園景色非常優雅 令人流連忘

  


這幕風景非常有名,皇居正門外的兩座橋,
前面是人稱眼鏡橋的石橋、後面是鐵橋,
因為遠看像重疊在一起
,很多人以為二重橋是指這兩座其實是錯的,二重橋僅是指鐵橋
現在的鐵橋是昭和39年(1964年)重建
石橋是明治20年(1887年)重建
,後方是保存完整的伏見櫓

 


皇居正門有皇宮護衛隊站崗,通常不能通行這座橋,除非有事前申請參觀皇宮才能渡鐵橋
還有新年和天皇生日的時候,正門會開放自由通行

 

 


老城雖死,生命力強韌的枝枒依舊奮力攀附石垣展現生機 

 

 

 

江戶城歷史:(資料來自網路與書籍)
這座城的歲月遠比你我想像久遠,早在12世紀初平安末期到鎌倉時代初期,武家江戶氏已經在目前的本丸、二の丸旁台地上蓋了居館,江戶城名稱即是因此而來。到了15世紀戰國初期,江戶氏沒落於紛亂時局中,西元1457年(長祿元年),扇谷上杉氏家臣太田道灌開始就地修築江戶城,德川幕府的公文紀錄「德川實紀」認為這是江戶城築城之始,不過當時規模還很小。隨著扇谷上杉氏衰落,江戶城落入小田原城北條氏囊中物。 西元1590(天正十八年)小田原之戰,後北條氏被豐臣秀吉徹底擊垮,不但開城投降,還把領地關八州雙手奉上。秀吉為了削弱德川家康勢力,將他原本的領地駿府(靜岡)轉封當時鳥不生蛋的關八州(其實只有六州 ),家康在同年8月1日正式進駐江戶。

儘管歷經太田道灌、北條氏的經營,江戶城仍然相當荒廢,並不具備城廓的樣貌。德川家康決心以江戶城為根據地開始逐步整建,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後,為了將幕府設置於江戶城,更發佈「天下普請」之令向全國大名召募人力、物力、財力,展開大規模土木工事,前後建設了近半個世紀,直到三代將軍家光(西元1636年),終於將江戶城打造成具備城廓與城下町的近世城廓,也是當時全日本面積最大的城廓。

明治維新後,在江戶城西之丸宮殿遺址上修建皇宮,皇宮內共有宮殿7座,全是戰後所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丸、二之丸宮殿遺址上建起東御苑和北之丸公園,是很受民眾歡迎的遊憩去處。

1968年(昭和43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