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悠揚的蟬音,迴盪在蓊鬱山林間。
我們置身「摩里沙卡」裡,享受著滿眼綠意帶來的沁人清涼。
林田山的日式建築群,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日式檜木住宅
摩里沙卡就是花蓮林田山林場舊名,源自日文「森坂」的發音,意指「林木茂盛的山坡」,果然名符其實,難怪以前會吸引日本人來這裡擴大東部伐木事業版圖。
林田山曾經有「台灣檜木之鄉」的美名,1918年林場開發,以紅檜、扁柏、鐵杉等為主要砍伐樹種。1960年代伐木全盛時期,住戶多達五百多戶,運材鐵道四通八達,是人聲鼎沸的繁榮小山城。但是隨著政府實施禁伐林木政策,人口迅速外移,檜木搭建的日式建築和運材鐵路棧道就這麼淹沒在山坳的荒煙蔓草中。
直到十幾年前,才在林務局與當地文史工作者努力下,逐步將林田山再造為一座林業文化園區。除了成立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為過往歷史保留完整資料;也整修錯落林間的日式木造黑瓦房、與斑駁傾頹的活動中心,讓沒落已久的林田山展現重生契機。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正是風光再現最佳見證。
雖然媒體報導說林田山是東部的小九份,我覺得一點都不像。比起九份過度商業化與摩肩擦踵的人潮,林田山純樸自然許多,枝繁葉茂的遼闊林相,更是九份遠不能及。爬上山坡,來到人跡罕至的涼亭,俯瞰整片林田山,陽光穿透濃蔭灑在蜿蜒林間的舊鐵道上、魚鱗狀黑瓦間,歲月洗練後的林田山,有著能讓人心靈沉澱的動人氛圍。
林田山以前是台灣第四大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
目前林田山再造為一座林業文化園區,將自然、歷史文化與觀光結合,讓更多人認識它曾有的流金歲月
現場展示的加藤式汽油車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汽油相當缺乏,所以改用木炭來製造瓦斯,又叫「瓦斯車」
豐沛的林木資源,使林田山在伐木全盛時期,成為人聲鼎沸的繁榮小山城
雖然禁伐林木政策,人口迅速外移,
仍然有退休員工散居在園區日式宿舍內,成為最生動的活歷史
廣場曬的蘿蔔乾令人感受到真實的存在
康樂新村,年代久遠的石碑,不遠處山坡還有住家
散佈園區內的宿舍,在九十五年底,經花蓮縣政府公告為歷史聚落
檜木搭建的日式建築,印象中這裡好像仍然是場長居住的(沒有對外開放,我是從大門縫裡拍的)
以前高階主管宿舍整建為現在的 「林田山服務中心」
林業展示館內展示許多具有歷史意義及價值的老文物,包括當年居民的食衣住育樂
因為火災是林木大敵,對消防設備非常重視,在林業展示館也可以看到老設備
枝繁葉茂的蓊鬱森林,是林田山最珍貴最美的地方
吸著珍貴芬多精,享受難得的滿眼綠意
當年運材鐵路依山勢而建,蜿蜒曲折,一路盤築到2620公尺山巔,現在成為過往歲月的痕跡
山下小站萬榮,曾經是四條載運木材鐵路之一,四通八達的運材鐵路,配合四條架空索道來回不停運送木材
歲月洗練後的林田山,有著能讓人心靈沉澱的動人氛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