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戶幕府結束兩百多年鎖國時期首度開放的唯二港口(當時稱箱館,另一處是下田港)、幕末新政府軍與舊幕府軍最後激戰地(箱館戰爭), 函館不但屢屢在日本近代史舞台扮演極重要角色,隨之湧入的西洋文化更將它塑造為和洋兼容的璀璨海港。這年仲夏,我終於來到培里盛讚的「世界最棒的港口」。

 

深入認識函館歷史與發展脈絡,就可以理解為何它如此與眾不同,官網有詳細解說就不贅述。自5000年前繩紋時代起悠遠歲月長河中,原住民愛奴人、本州移民、俄羅斯人、隨開港蜂擁至此的外國人等,都在這片土地留下風格各異的印記,形塑這片大地多采多姿的風貌。儘管近百年曾遭逢接二連三慘烈大火與二戰空襲等致命性毀滅,皆在市民努力下重建復興,而展現今日令人難忘的美麗風光。

第一次遊函館停留3晚,重點放在灣區、坂道、百大名城五稜郭、函館山夜景及道南漁火鐵道,未來一定會再重遊。

圖片 1.JPG 灣區雨與晴:
這片三年環海,背倚函館山的開闊港灣,自古以來即是優良漁港,現在更是遊客必訪景點,最吸睛地標當然是超過130年歷史的金森紅磚倉庫群,美食購物應有盡有。我們在黃昏、雨中、晴天多次行經此地,從倉庫群旁七財橋沿著碼頭漫步到新島襄海外渡航碑,在恣意吹彿的海風中感受舊時風華。

從札幌抵達函館已經傍晚了,先來灣區逛逛

 
搭有軌電車到「十字街」站下車,步行5分鐘來到灣區

伸展至函館灣的運河,兩側是百年紅磚倉庫

黃昏的金森紅磚倉庫群
原本是函館大商家渡邊熊四郎在1887年為從事倉儲業務而建造的函館首座倉庫
現存倉庫是1907年函館大火後,1909年重新修建而成

現在金森紅磚倉庫是由4座設施構成的綜合商業設施

 

美食購物應有盡有,另一篇會介紹吃喝買物


第二天早上下起大雨,我們從金森倉庫群沿港灣走5分鐘來到新島襄出海銅像
這是2014年紀念新島襄突破鎖國偷渡成功150週年而建,以他搭小船航向外國船的颯爽英姿突顯其面對未知未來的勇氣


對創立京都同志社大學的新島襄來說,函館港是他賭上生命的希望之港
1864年夜晚,他在附近海岸偷渡上了美國船,先輾轉到上海再轉往美國


繼續往前尋找1864年新島襄偷渡地點,竟經過海上自衛隊函館基地,真是充滿故事性的散步路線


從出海像往前徒步約5分鐘,來到新島襄海外渡航碑,
模糊難辨的碑文內容是新島襄在上海寫的漢詩,雕刻字跡也是他本人筆跡

大雨連續下半天,在金森倉庫吃下午茶正打算回旅館,突然雨過天青,這天氣變得未免太快了

海港瞬間天朗氣清

運河美麗倒影


從七財橋方向望向磚紅倉庫群、函館山,右手邊是海

 

圖片 1.JPG 異國情調滿點的函館の坂
函館開港後,元町是當時最早崛起的繁榮之地,洋樓教堂與傳統日式建築錯落在一條條向山下延伸的筆直斜坡坂道上,至今仍可見和洋並蓄的迷人風情,但是這美麗景色卻是犧牲上萬居民的代價。函館特殊地形帶來強力海風與汲水不便等因素,導致19末與20世紀發生多起死傷上萬的大火,為了避免慘劇重演,特別針對防火數度大規模變更都市計畫,將函館山麓坡道改為直線、大幅拓寬道路、興建公園,市內各處縱橫設立最大寬度55公尺防火帶。現在看到的舊函館區公會堂、舊相馬邸、舊英國領事館、羅馬天主教堂、哈利斯特斯東正教堂等大部分函館現存歷史建築物都是在大火之後重建。

函館山腳下的19條斜坡坂道皆直達港口,既可遠眺港灣,還可飽覽各國教會、舊領事館及華麗典雅西式建築,海天一色美不勝收是非常棒的散步路線,。我們從二十間坂走到最北的魚見坂,然後去外國人墓地看夕陽。第一趟正好下雨,走到半途基坂視線太差只好折返,待天晴時又重走一次,所以雨天和晴天的函館の坂都見識了。(以下照片各景點是依據從南往北的坂道順序排列,有的畫面雨天時拍攝晴天沒有重拍,所以看起來會忽雨忽晴XD)

我們從二十間坂走到魚見坂,然後去魚見坂盡頭的外國人墓地看夕陽(地圖來自官網)

散步起點:二十間坂
這條是1879(明治12)年大火後為了防火而建的坂道,
路面寬度二十間(約36公尺,1間=1.81公尺)故名二十間坂,是函館山最寬坂道,下坡後直行可抵達紅磚倉庫群

右側顯眼的黑瓦屋頂是東本願寺函館別院,建於1915年,已有百年歷史,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鋼筋混凝土寺院


二十間坂隔壁的大三坂,因為充滿異國風情而入選「日本の道100選」
 


大三坂上的傳統民家建築
 


位於大三坂的「羅馬天主教元町教會」(カトリック元町教会),
最初是1859(安政6)年建造的木造聖堂,1907(明治40)年大火全部燒毀,現在建物是1923(大正12)年再建


「羅馬天主教元町教會」有12世紀哥德式建築的高聳塔樓與屋頂雄雞特徵,
是德川幕府禁教令廢止、基督教重啟傳教的先鋒,日本東北地區以北最古老教堂
聖所屋頂上有聖母瑪莉亞


大三坂走到底可連接「老爺爺坂」(チャチャ登り),
チャチャ是愛奴語「老爺爺」之意,因為爬坡道姿勢從背後看起來像老爺爺彎腰
雖然坡道較陡,登高後的景色非常美
 


攀登老爺坂途中別錯過這座造型別緻的「函館聖公會教會」(函館聖ヨハネ教会),十字架造型的茶色屋簷與牆面鏤空十字設計非常時尚
1874年創建,是日本最古老的新教教堂,現在建物是1979年重建



「函館東正教教會」(函館ハリストス正教会):1860年建立的日本首座東正教教會


1907年大火燒毀,目前建物為1916年再建
 


「函館東正教教會」有著俄羅斯東正教風格的洋蔥型圓屋頂、拜占庭式建築


週末時悠揚鐘聲響遍周遭,入選為「日本の音風景100選」,當地民眾暱稱為噹噹寺
 


1983年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白牆、綠頂形成美麗對比
 


函館東正教教會庭園眺望羅馬天主教元町教會紅屋頂與鐘塔
 


爬上老爺爺坂最高點可看到港口與教堂交織成的絕美異國風情
 


一眼望盡風格各異的各教會


八幡坂:公認為最美坂道,以前坂道頂端有函館八幡宮而得名


影視熱門取景地,也成為觀光客必訪的坂道


坂道筆直延伸至函館港,一望無際


基坂的元町公園裡有培里提督來航紀念碑,培里雕像正眺望海港,基坂走到海邊剛好連接海上自衛隊基地,
基坂也是相當寬闊的坂道,沿途有不少歷史建築
除了舊英國領事館,從元町公園往上走可到舊北海道廳函館支廳廳舍、舊函館區公會堂


雨中的舊英國領事館,1913(大正2)年建,至1934年止皆作為領事館使用
1992年改裝為開港記念館開放大眾參觀,2009年全面整修,增設英國茶室也販賣英國雜貨
我們進去晃了一下,內部不大,賣的英國雜貨其實不多

1909年建造的舊北海道廳函館支廳廳舍,洋風木造二層建築,北海道開拓史上重要建物
1985年登錄北海道有形文化財目前一樓是函館市元町觀光案內所


舊開拓使函館支廳書籍庫,1880(明治13)年築逃過之前的大火。北海道指定有形文物


舊北海道廳函館支廳廳舍上方就是舊函館區公會堂

坂道盡頭的舊函館區公會堂左右對稱殖民式建築搭配灰藍與鵝黃鮮明色調,高雅大方存在感十足
1910(明治43)年建造作為函館居民及會場所,建築設計、技術等受到很高評價,是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

館內為文藝復興時代風格,一塵不染的大廳木地板光可鑑人,台上正好有樂團演奏


窗外濃蔭也投射在木地板上


公會堂的長廊


公會堂2樓陽臺視野絕佳,可一眼望盡港灣,可惜這時候下大雨


隨處可見外觀顏色與眾不同的「函館型三方式地上式消火栓」
1934(昭和9)函館大火後參考外國消防栓特別設計,1937年開始使用


悠閒靜謐


魚見坂:函館の坂最西側位置,天氣好從外國人墓地可看到海和駒ヶ岳箱館戰爭死守地


魚見坂最深處的高龍寺,創建1633(寛永10)年,是函館市內最古老寺院,現在本堂是1899(明治32)年建
箱館戰爭時這裡曾發生悲慘事件,因為舊幕府軍將野戰醫院設在高龍寺,結果新政府軍強行闖入斬殺傷兵,
後來會津藩有志之士在寺院建立供養碑抵達時已關門無緣拜見


函館山山腳的魚見坂最深處3區墓地:俄羅斯人墓地、中國人墓地、外國人(新教)墓地
源自於1854年的培里提督來航時,選擇此面海處埋葬2名水兵,從此成為外國人的長眠地


函館中華山莊:中國人來函館居住始於幕末,主要從事海產貿易
1879年為了安葬漂流至青森的中國人,僑居函館的中國人向當時開拓史借用土地,之後擴充成為埋葬中國人處所
  


函館中華山莊由華僑團體管理,清明節和中元節皆舉行祭祀活動為先人其求冥福


中華山莊旁是外國人墓地


1854年隨培里來函館過世的2名水手首先安葬於此,
緊接著1855年法國船艦航行至日本海,艦内瘟疫死亡的6名船員也安葬這裡,
於是1870年開拓使與5國領事簽訂在此正式設置外國人墓地的協議


葬身異域的孤魂長眠大海邊


墓園旁走道上設置長椅,坐在此看海並不會覺得害怕哩


墓地環境整理得非常整潔清幽
 


墓地盡頭竟然有一家咖啡廳,可惜沒營業,要不然在墓園旁喝咖啡看夕陽是難得體驗哩


孤獨佇立一旁的南部藩士墓地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風平浪靜,就這樣靜靜看著海、看著落日餘輝也是一大享受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山映斜陽天接水。黯鄉魂,追旅思


從魚見坂往山下走,快到市電 「函館どつく前」的【新選組最後の地】
箱館戰爭尾聲,舊幕府軍一隊含新選組百餘名死守附近的軍事要塞弁天台場,
明治2年(1869)在新政府軍猛烈攻撃下5月15日投降
這裡即為新選組最後の地


市電「十字街站下車,從二十間坂走到魚見坂,最後在市電 「函館どつく前」搭車,完成函館の坂漫步

 

Travel Tips:
函館歷史
函館港散策地圖
函館の坂散策地圖

arrow
arrow

    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