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米歇爾山修道院真是一座與眾不同的修道院,絕非其他修道院可以媲美,若不是親眼目睹,可能沒辦法體會它的獨一無二。修道院矗立在離海平面75公尺的巨大金字塔形花崗岩頂端,中世紀建築師父是環繞金字塔山形盤旋向上建築每個樓層,結果成就了雨果所描述的奇蹟:「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是海上的金字塔,與沙漠中的古夫金字塔並駕齊驅」。

 


這是環繞金字塔山形盤旋向上建築每個樓層的傑作

為甚麼修道院要蓋在這麼危險的地方?根據我的研判,應該是一來因為那時歐洲北方蠻族南下到處侵擾,王國無力自保的情況下,各地的貴族、教會主教和隱修院院長必須自立更生,設法自衛,這裏變幻莫測的海洋與陡峭地勢剛好可以作為天然屏障阻擋敵人來犯,後來也證明它的確是相當安全的僻護所。另一個原因應該是那個世代許多人嚮往獨居隱修的生活,紛紛到深山、荒野尋找遁世修行的地方,小島荒涼偏僻遺世獨立,是最佳隱居修行的場所。



進修道院要先爬一段大樓梯(圖中樓梯只是三分之ㄧ )



修道院厚重城牆可以抵擋大軍進攻

 

從建築內部設計可以很明顯感受到樸實無華的特徵,沒有繁複的雕刻或是華麗的裝飾,僅以幾何線條就可以創造莊嚴的視覺效果。例如隱修院迴廊的柱子以雙排石柱錯開的排列方式,營造出非常優美的角度。此外,哥德藝術的交叉拱肋、成束的圓柱,透過朦朧光線映照下更有如天國異境。



11C興建的主教堂



隱修院迴廊柱子
優美線條



從另一個角度看
隱修院迴廊又是不同的美



簡單的肋拱就可以營造莊嚴寧靜



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優美的挑高拱型令人陶醉



拱型設計讓每個角度都像一幅畫

修道院按照當時社會階級分為三層,最上層是修道士冥想、會話的日常生活場所,面海的方向開闢窗戶可以眺望大海。中層用來接待富豪或是貴客,最下層則是給社會地位較低或是貧窮的朝聖者居住,當時嚴明的社會階級制度反映在修道院裏,直到現在,遊客參觀路線也是從3樓依照聖職者、貴族、平民階級的順序往下參觀。

 
修士的食堂



登上三樓平台俯瞰聖馬羅海灣,依稀看得到遠方草地上羊群吃草的點點身影。這些生長在聖米歇爾山四周泥沼地上的黑色小羔羊(salt meadow lamb)是這裏特產之一,因為這裏的牧草經過潮水滋潤帶有鹹味,讓黑色小羔羊肉質特別鮮嫩,和別的地方不同。不過我不吃羊肉,而且看到這麼可愛的羊咩咩誰忍心吃啊,所以只買了一隻玩偶作紀念(我愛叫牠們黑面菜羊因為臉是黑的)。


 注意到下方的白點點嗎?

 


鏡頭拉近一點,就是黑色小羔羊啦



這樣夠清楚了吧

白天的聖米歇爾山嘈雜而充滿商業氣息,到了傍晚六點左右,修道院關門了,人潮漸漸散去,整片聖米歇爾山才籠罩在靜謐莊嚴的氣氛中。城裏不論食宿都很貴,但是為了想悠閒體驗更深刻的中世紀風情,我們還是選擇這裏的老牌飯店Le Mont Saint Michel白山羊旅館住一晚。這家飯店最特別的是,因為地形關係,旅館房間沿著山坡散佈四處,所以到櫃台check-in拿鑰匙後,還要拖著行李走山路,沿著古老石梯彎彎曲曲一路向上爬,在幾條岔路中找到位於角落的房間。我們運氣比較不好,房間靠裏面,視野都被前面的房子擋住了。更「特別」的是,第二天早上逛四周,才看到房間旁邊就是墓園!這...旅館是故意的嗎?為何把我們這群老弱婦孺的房間安排在夜總會旁啊!幸好昨晚沒看到否則一定整晚睡不著!


旅館往窗外看只看得到別家屋頂(手上拿的是巴約掛毯印刷版,詳情待後續介紹)

 
千年的大自然美景,終究很難抵擋人為逐年耗損。長久以來,居民為了獲得更多農地而在周圍沙地屯墾造田、修建水壩,卻打亂
河流沖刷海灣的自然清潔作用,海灣水平面也逐漸升高。在沙地上植草畜牧更加速泥沙淤積,使得每年產生百萬立方的淤積。進入20世紀後,開闢聯外道路也是使聖米歇爾山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之一。

 
為了清除海灣沉積物,法國政府
矢言重建並且恢復聖米歇爾山自然風貌,從2007年開始投入ㄧ億六千多萬歐元進行這項堪稱世界上最宏偉的地球生態工程─清除聖米歇爾山淤沙,包括重建水壩、建閘門控制兩邊潮汐海水進出、修建人行天橋替代19世紀建造的聯外堤道、拆除山腳下的停車場等,預計2012年完工。將來觀光客必須將車輛停在海灣對面陸地上,然後像古人一樣橫越沙洲或是坐船進入聖米歇爾山。


法國政府為了維護世界遺產花錢不手軟的用心令人佩服,他們只想將“西方文明奇蹟”回復1300年前原始的雄偉景觀,並不會為了多賺一點錢、多增加觀光客,而用粗糙的手法與官僚心態在古蹟維護上加油添醋,這也一直是台灣古蹟維護的通病。

 
期待2012年能看到嶄新,喔不是,應該是古老神聖的聖米歇爾山重現在海平面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nie 的頭像
    Winnie

    winnie@lonely planet

    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