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吹雪、紅葉狩,是日本十二歲時裏最具風情的兩大自然饗宴,雖然我還不曾親臨感受,倒知道那萬頭鑽動的盛況。沒想到除了這兩者,初夏入梅時分,還有一種代表性植物,讓我第一次體驗到摩肩擦踵的賞花之樂。
用力聞啊聞,不過紫陽花沒甚麼香氣耶
在台灣提到梅雨,多數人都會皺眉頭,腦海裏浮現的盡是潮濕泥濘等畫面。不過日本人總能將四時節令賦予風雅,在雨季裏以花入鏡,為平淡生活增添些許樂趣。這花有很美的名字:紫陽花。
日本紫陽花(アジサイ)其實就是台灣通稱的繡球花,它是從日本原生八仙花改良的品種。最特別的是花色可以隨著土壤pH值改變,種植在酸性土壤(pH值比7小)是藍色;中性土壤(pH值大約等於7)是乳白色;鹼性土壤(pH值比7大)變成紅或紫。只要調節土壤pH值,就可以種出想要的顏色,實在非常奇妙!
每年六月至七月的初夏梅雨季,正是紫陽花盛開之時。藍白紅紫五顏六色,在雨滴滋潤下更顯繽紛艷麗,為紫陽花季揭開序幕。
鎌倉有兩處賞紫陽花名所:明月院和長谷觀音寺。
第一天到鎌倉,逛完圓覺寺慢慢晃到明月院已經接近中午。本來以為紫陽花季應該沒甚麼,結果看到花海中一顆顆人頭,才暗想:不妙!我太小看它的魅力了!怒放的紫陽花灑曳在道路、石梯兩旁、山坡上、小橋、古寺邊,像萬紫千紅的織毯鋪滿整座寺院,慕名而來的遊客擠得水洩不通,連拍照取景都要等很久,難怪明月院是關東少數「紫陽花寺」(あじさい寺)代表之一。
明月院的歷史相當久遠,最早起源於西元1160年平治之亂後,至室町時代前期關東管領上杉憲方手中(西元1380年),所有伽藍才大致完備。當年曾經風光一時,幅員遼闊,坐擁眾多寺院,足利義滿時期還名列關東十剎第一名。經過數百年天災人禍,原本的寺院塔頭漸漸荒廢,規模大不如昔,只剩下其中一間小寺,就是現在看到的明月院。小雖小,近代反而以紫陽花、花菖蒲、紅葉聞名,為這座國家指定史跡增添絢爛色彩。
有了這回的教訓,隔天我們起個大早,把原本預定要去的鎌倉金澤街道取消,直接殺去另一間賞紫陽花名所:長谷觀音寺。
待續:絕美長谷觀音寺
往明月院沿途盛開紫陽花
接近拜觀口售票處有迷人花叢迎接訪客
有圖有真相!進寺後就是鋪天蓋地滿眼紫陽花
怒放的紫陽花像萬紫千紅的織毯鋪滿整座寺院
等很久好不容易人潮稍為散開才拍得到這種無人照
名叫桂橋的木橋,在紫陽花襯托下風情萬種
此時無聲勝有聲
通往山門鋪著鎌倉石的參道兩旁種滿繡球花
參道兩旁的繡球花是這裏最有名的景點,人潮洶湧可為證
有品的賞花方式:後方人潮會靜靜等待前面遊客拍照完才通過,
品德運動乃應從類似的生活細節做起
超可愛的小美眉也來賞花了
曾經風光一時,坐擁眾多寺院的明月寺,現在以賞花觀葉聞名
其實明月寺種紫陽花的歷史並沒有像寺院那麼久
花色隨著土壤pH值而變化,日本人稱之為七變化
紫陽花語:[善變]。由於它種類繁多,色彩千變萬化,才會被稱為善變
竹林更增添禪意
此時供佛的花當然就是紫陽花
小橋流水幽徑伴隨紫陽花
明月院最早源自於平安朝平治之亂戰死者之子為供養父親所建的明月庵,所以跟平家物語有相關
除了賞花,這裏還有須彌山形式的枯山水庭園,勾勒出佛教的世界觀
也就是在庭園中央擺放一組山石代表須彌山(佛教宇宙觀裡世界中心最高的山)、
白砂堆積象徵大海,左側鶴島,右側龜島
足利義滿時期名列關東十剎第一名的紀念碑
緣投ㄟ底佳啦(台語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