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達悟人最大的享受,就是倚著傳統屋前的靠背石看海。隨著政府的德政,傳統屋拆除改建水泥屋,看海的視野被擋住,只能過著聽海的日子了。
倚著屋前靠背石看海是達悟族人最大享受
蘭嶼傳統屋分為半地下式的主屋、工作房與涼亭,其中地下屋是達悟老祖宗為了適應當地環境和氣候研發出來的智慧結晶,這樣珍貴無比的文化資產,目前卻僅存野銀部落有零星幾戶。
蘭嶼孤懸海上,夏天颱風多,冬天海風冷颼颼,為了與多變氣候共存,先人在緩坡往下挖深約一至二公尺的凹穴,作為主屋基地。別以為主屋只是地洞,它還分好幾層,裡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客廳、廚房、儲藏室、臥室呢。從地面望去,只看得見兩片黑色大屋頂,彷彿匍匐地面的巨鳥展開雙翼。
我沿著地下屋前方台階往上爬,來到一片以卵石圈起的「前庭」,這也是傳統屋一部分。前庭裡種植地毯般的草皮「馬尼拉芝」,草地上豎立兩塊或三塊高低不一的石頭,一問之下,原來就是「靠背石」。三塊 「靠背石」自左至右代表父親、母親、長子(女),象徵一家人的靈魂,人死後靠背石會拿掉,我看到屋前靠背石數目不一就是這個原因。
每棟半穴屋四周石牆下都有排水溝,下大雨也不會淹水。每戶與共有道路間會舖設踏階或石塊作為分界,雖然是半穴式,依然擁有冬暖夏涼,通風和和排水設計良好的優點。
工作房和主屋不同,是蓋在地面上並設有地下室,以木頭搭建,外牆則用卵石堆砌而成,裡面存放各種工具用品,在祭典時也做為親友臨時招待所。涼亭在蘭嶼倒是隨處可見,部落旁的涼亭是族人談天休憩的好去處,現在海邊也搭建不少涼亭,成為旅客歇腳的絕佳場所 ,經過路邊涼亭常常看見裡面坐著遊客而不是當地人。
日治時期,日本人開始在蘭嶼興建鋼筋水泥的派出所、辦公廳舍、宿舍等,但是並不干涉蘭嶼傳統建築。民國55年起(1966年),國民黨政府為了「改善山胞生活」,在蘭嶼實施國宅計畫,拆除島上大多數傳統半穴屋,改建為鋼筋水泥國宅。原本用意是改善主屋光線不足與缺乏現代化衛浴設備等缺點,結果不但沒考慮到人家先祖蓋的傳統屋自有其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累積,還因為監工不周蓋出一堆海砂屋,民國83年才又拆除重建。
跟許多傳統聚落下場一樣,執政者以現代都市與菁英思維模式所規劃執行的政策,不但改變族人傳統生活方式,也不符合當地氣候與文化習慣,傳統屋原本依山形地勢而建,戶戶面向遼闊大海,符合達悟人海洋子民的傳承。新建國宅完全擋住看海的視野,族人無法坐在草地上倚著靠背石看海,就算爬上涼亭也不見得看得到,只能傾聽隔著層層鋼筋水泥傳來的海濤聲。
蘭嶼這幾年積極發展觀光,民宿如雨後春筍般一家接著一家開。民宿老闆憂心的說:「不希望蘭嶼變成另一個綠島」,我們也不希望啊!保有傳統文化才能使觀光永續發展,而不是過度開發,甚麼時候執政者才能領悟這簡單的道理呢。
民國55年蘭嶼實施國宅計畫後,較完整的傳統建築僅存野銀村,
從山上望野銀村,傳統屋和現代國宅形成強烈對比
為了抵抗夏天颱風和冬天海風,傳統屋依山形地勢而建,分為半地下式的主屋、工作房與涼亭
圖左是涼亭,右前方三塊石頭後黑色屋頂就是蓋在地面下的主屋
三塊石頭叫靠背石,自左至右代表父親、母親、長子(女),象徵一家人的靈魂,人死後靠背石會拿掉,
屋前靠背石數目不一就是這個原因,倚著靠背石看海曾經是族人最大享受
為了與多變氣候共存,先人在緩坡往下挖深約一至二公尺凹穴,作為主屋基地
黑色大屋頂下就是蓋在地面下的主屋
地下屋前方都有小台階以利進出,每戶間與共有道路間還會舖設踏階或石塊作為分界
雖然是半穴式,依然擁有冬暖夏涼,通風和和排水設計良好的優點
有的傳統屋變成民宿供遊客體驗
傳統屋和現代國宅形成強烈對比
傳統屋都依山形地勢而建,戶戶面向遼闊大海,符合達悟人海洋子民的傳承
海邊蓋起現代式樓房擋住傳統屋看海的視線
看不過癮的話還可以到蘭恩幼稚園,這裡開放道地 傳統半地下屋供遊客實地體驗
前面草地也有靠背石不過是兩塊
沿階梯走下去
屋前階梯很小,充滿質樸野趣
主屋有兩、三個入口,這間是三個入口,入口很低要彎腰進入
進來後這裡是第一層叫簷廊,供家人用餐或招待朋友聊天的場所,四周垂掛慶典時的羊角
旁邊又有兩、三個入口到內室
再進來第二層內室是家人休息室,通常設有火爐冬天可取暖
另外展示的傳統屋
蘭恩幼稚園面向大海,景色很美
路邊常常看到工作房,以木頭搭建,外牆則用卵石堆積
涼亭在蘭嶼倒是隨處可見,部落旁的涼亭是族人談天休憩的好去處,
現在海邊也搭建不少涼亭,成為旅客歇腳的絕佳場所
部落裡的傳統屋視線都被擋住了,只有在海邊涼亭才能享受看海的快樂
在野銀村看到這位老婆婆坐在涼亭裡,面對呼嘯而過的機車,她的背影似乎流露無限的無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