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唐。王之渙

敦煌不僅有匯集千年佛教藝術精華的莫高窟與敦煌學,也是位居古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及西域南北道交匯的邊關要塞,留下許多重要文化與軍事遺址,當然不可錯過。第1天看完莫高窟,第2天我們包車前往玉門關、漢長城與陽關遺址,這些自小背唐詩朗朗上口的地名,絕對是感受絲路歷史份量的重中之重。

玉門關、漢長城、陽關遺址都在敦煌以西,通常旅行團或包車行程會加入敦煌市西北約180公里的雅丹魔鬼城,一併包裝成敦煌西線一日遊。考量如此一來將是一天來回400多公里的趕鴨子行程,加上還要去前一天錯過的鳴沙山月牙泉,決定放棄雅丹,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包車師傅是透過張掖青旅介紹,以微信聯繫談妥一天400元,先去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的玉門關、漢長城,再去市區西南約60公里的陽關、最後去鳴沙山月牙泉。一早8:30師傅依約在旅館門口碰面,竟然是地方媽媽,她說本來是她老公要來,臨時有事去新疆由她代打,雖然不知真假,想說女師傅應該比男師傅更安全,就不多計較。殊不知是她是太少開車還是怕超速,車速有如烏龜爬行般極為緩慢,一路上沒甚麼車,平均時速才30公里,抵達玉門關已經10:30了!


避免趕鴨子行程,我們的敦煌西線一日遊只去玉門關、漢長城陽關、加上市區附近的鳴沙山月牙泉


師傅是忠誠共產黨員,很驕傲的在車頂立了招牌深怕別人不知道她是共產黨員哩


車上放的營業執照是師傅老公的,雖然不確定她有沒有執照,不過也沒辦法


濃濃西域風情


師傅龜速行駛一小時才走30公里
看到從小因背唐詩耳熟能詳的地名出現眼前,還是相當興奮


沿途盡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蒼茫孤寂


終於快到第一站:玉門關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是由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址組成的遊覽區,包括雅丹地貌、鳴沙山月牙泉沙漠戈壁和西湖濕地等自然景觀,
以及莫高窟、玉門關漢長城陽關文化遺址,全部在敦煌渾然合為一體

 

玉門關景區
玉門關遺址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的疏勒河畔,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包括小方盤城遺址(玉門關)、大方盤城遺址(昌安倉)、漢代長城及烽燧遺址(20座烽燧、18段長城遺址)。這片長達45公里的遼闊區域,東接中原、西連西域,是古代中西交通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玉門關景區門票包含上述3個景點,外部車輛只能到遊客中心售票口,景區內和中國大多數景區一樣都要搭觀光車,門票40元還要加上觀光車費50元,車費比門票還貴。但是別想自己步行,因為景區真的很大很大,光從小方盤城到大方盤城就要12公里!買完票放生師傅後,我們先搭觀光車到最遠的大方盤城。


玉門關景區包含俗稱小方盤城的玉門關遺址、大方盤城以及漢長城遺址3個景點,非常遼闊
外部車輛只能開到遊客中心,景區內行動要搭觀光車,門票加觀光車共90元


看地形圖更清楚


走進景區,一整排漢字旗幟迎風招展,彰顯這裡3個景點都建於漢朝

一進景區,前方是小方盤城玉門關遺址,不過我們先趕緊搭觀光車去大方盤城

 

蕭瑟之美的大方盤城(不是河倉城而是昌安倉)
從遊客中心搭觀光車到大方盤城約12公里,大老遠即可見宏偉的遺址屹立戈壁灘上。此城建於舒勒河以南的風蝕台地上,是漢晉時期敦煌郡西部邊塞儲備軍需糧秣的倉庫,也是中國古代西北邊防存留至今最古老、規模較大的倉儲遺址,目前甘肅僅發現此一處。城為夯土板築,呈長方形,東西長132公尺,南北寬17公尺,殘垣最高處6.7公尺。城內築兩堵南北方向土牆,把整座城隔成3部分,南、北殘壁上留有疑似通風設備的洞孔。由於唐代地理文書《沙洲都督府圖經》、《敦煌錄》等文獻皆有河倉城儲軍糧的記載,1907年斯坦因考察大方盤城即認定它就是河倉城,之後多位考古學家也同意他的論點。直到1991年敦煌研究院學者李正宇精算考證發表《敦煌大方盤城及河倉城新考》,推翻原先定論,認定大方盤城不是「河倉城」而是西漢「昌安倉」,真的河倉城應該在曲澤燧以西榆樹泉盆地一帶,此說一出引發學術界嘩然,20多年來已經得到認同。所以大方盤城遺址說明牌已改為「昌安倉」遺址,但是仍有一些地圖標示沒修正,許多網路資訊也依舊以訛傳訛稱河倉城。

觀光車只停留20分鐘就要離開大方盤城前往漢長城,一小時後才會有車。大老遠來,20分鐘只能匆匆一瞥根本不夠,我們留下來搭下一班車,其他遊客都離開了,剩下我們包場獨享這片蒼茫雄渾的景觀。繞城一周,從各角度仰望巍峨高聳的夯土殘垣及附近的烽燧,儘管已經被風沙與歲月摧殘殆盡,仍然能感受一片孤城萬仞山的險要孤寂與雄渾壯美,不愧是兩千前戍邊將士艱苦戎馬生涯的最強力後援。

從遊客中心搭觀光車到大方盤城約12公里


大老遠即可見宏偉的遺址屹立戈壁灘上


其他遊客待20分鐘就離開大方盤城前往漢長城,剩下我們包場獨享這片蒼茫雄渾的景觀

玉門關景區門票包含玉門關遺址大方盤城漢長城遺址3個景點

 


大方盤城曾經以訛傳訛稱河倉城,現在遺址說明牌已改為「昌安倉」


城為夯土板築,呈長方形,東西長132公尺,南北寬17公尺,殘垣最高處6.7公尺

 


城內築兩堵南北方向土牆,把整座城隔成3部分


南、北殘壁上留有疑似通風設備的洞孔

 

 

 


1907年被斯坦因認定為《敦煌錄》提及的河倉城,直到1991年才被推翻應是西漢「昌安倉」


 


最吸睛的畫面,很像望夫石


建於大方盤城遺址東南側台地邊緣的倉亭燧遺址,是遺址週邊最重要的瞭望制高點,負責玉門關區東側防禦重任


別看現在已經剩下夯土,當年可是與長城組成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倉亭燧眺望大方盤城


可以看到遠處的疏勒河,四顧蒼茫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胡楊木是敦煌特產,這株千年胡楊樹與倉亭燧峰火臺相互遙望


漢長城遺址
漢長城遺址位於玉門關以西5公里處的戈壁灘上,年代比嘉峪關明長城早一千三百多年,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漢代長城。從大方盤城搭觀光車會先經過小方盤城再往西到漢長城遺址,總計約17公里。

遺址始建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止於太初四年(前101年)。因軍事防禦所需而分段建造,通常先設亭障,再視地勢需要築牆垣,所以形制不一,時斷時續,不過大致仍可連成一線,構築完整軍事防禦系統。長城是以沙土夯牆,夾雜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物粘接固定,層層夯築而成,展現漢長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色。雖然歷經兩千年風沙雪雨,有些地段仍保存完整,而且凝結成化石般堅固如磐,可說是古代獨創的混凝土。內側高峻處,烽燧土台相望,正所謂「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


漢長城遺址位於玉門關以西5公里處的戈壁灘上,年代比嘉峪關明長城早一千三百多年,從大方盤城搭觀光車會先經過小方盤城再往西到漢長城遺址


遺址始建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止於太初四年(前101年)。因軍事防禦所需而分段建造


長城建造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沙土夯牆,夾雜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物粘接固定層層夯築而成


沿線遺存烽燧,殘垣底寬3-8公尺不等,遇大敵烽燧遞傳,日達千里而至長安


正所謂「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


雖然歷經兩千年風沙雪雨,有些地段仍保存完整,而且凝結成化石般堅固如磐,可說是古代獨創的混凝土

春風不度玉門關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玉門關一向是古中國騷人墨客鍾愛的的詠嘆之地,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看完漢長城遺址,搭觀光車來到最後一站:小方盤城。本世紀以來,依據小方盤城遺址挖掘出的「玉門都尉」等漢簡,學界認為此城即漢玉門關。漢武帝時「列四郡、據兩關」,四郡為河西四郡,兩關則是玉門關與陽關。之所以以玉命名,因西域將和田玉輸入中原取道於此得名,與西南的陽關同為當時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門戶,出玉門關為北道,出陽關為南道。

終於來到玉門關,自小久聞其名親眼看到相當興奮!比起大方盤城,小方盤城規模果然小多了。關城方形如盤,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的砂石崗上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開西、北兩門。登上高台向北遠眺,疏勒河故道與長城遺址歷歷在目東西走向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構成雄渾磅礡的邊塞繪卷。

依據小方盤城遺址挖掘出的「玉門都尉」等漢簡,學界認為此城即漢玉門關


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四郡為河西四郡,兩關則是玉門關與陽關


關城方形如盤,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的砂石崗上


北、西兩面有門,北門外不及百米即到疏勒河故道


終於踏入久聞其名的玉門關,相當興奮


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約600多平方公尺


一旁的高台可以眺望戈壁灘


疏勒河故道與長城遺址依稀可見,東西走向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

 

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在這首《送元二使安西》中除了帶出絲路蕭瑟,也蘊含臨別依依的惆悵與豐富深摯情誼,因此被編成唐代最流行樂曲《陽關三疊》傳唱不絕。

位居河西走廊西側盡頭的陽關,始建於西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憑水為隘,據川當險,因在玉門關之南稱為陽關,與玉門關南北呼應。漢代以來一直是扼守遊牧民族入侵的咽喉要地,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中亞的重要關隘,不論從軍或出使至陽關外,皆被當時人視為壯舉。因為古代陽關以西是危險重重的窮荒絕域,西出陽關代表必須歷經萬里跋涉的艱辛與未知險境搏命。一別前往荒荒大漠,極可能此生難再聚首,二關一直是騷人墨客熱愛的吟詠目標。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興盛,陽關逐漸荒蕪而凋零,只殘存「陽關耳目」墩墩山烽燧孤立於大漠戈壁上

為了重現昔日光景,中國以古陽關遺址為基礎修建景區為陽關博物館,景區內所有建築仿漢而建,包括漢闕牌樓、陽關都尉府、仿古兵營,還設有多個展廳展示古絲綢之路相關文物,與周圍烽燧遺址、大漠戈壁融為一體,試圖還原思古情懷。因為過於人工化,我們草草看過,就奔向景區盡頭制高點的陽關烽燧。

古代二關之間曾築有南北走向的長城,每隔數十里即設烽燧墩台,陽關附近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最完整,也是陽關僅存遺跡。攀登烽頂,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故稱「陽關耳目」。雖然只剩小小土台,屹立戈壁灘上逾2千年歲月,仍是久遠過去的唯一見證。

滄海桑田,物轉星移,今日陽關雖然已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荒涼之地。不過極目四望,大漠浩瀚,朔風凜冽,向四面八方無邊無際延伸,荒涼感更勝於玉門關與嘉峪關,蒼茫天地中彷彿仍可見傳教者、士卒、商旅西出陽關,踏著滾滾沙塵展開孤獨悲涼的旅程。


以古陽關遺址為基礎修建的陽關博物館景區

 


說到西域一定不能少了張騫


陽關門票一人50元


陽關景區也蠻大,整體呈現仿漢建築風格,主要由城樓、陽關研究所、古街、兩關漢塞陳列廳、絲綢之路陳列廳、工藝品展示廳等組成


景區內所有建築仿漢而建,包括關城、陽關都尉府、仿古兵營等


陽關都尉府


古代出關必須取得通關文牒「關照」都是寫在小而薄的竹簡或木片
景區根據歷史記載還原兩千年前關照作為紀念品,由著漢服官員現場仿古簽發通關文牒相當有賣點


我當然也要來一份陽關關照,正在簽發我的通關文牒


我的陽關關照


出關驗牒


門上仿古通緝令


王維雕像,一旁石頭上就是刻著千古絕唱:「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道是指古絲綢之路出敦煌過陽關西去的絲路南道漢唐時期商業繁榮,往來商賈如雲,逐漸形成大道


陽關附近有十幾座烽燧,景區盡頭制高點的陽關烽燧是陽關僅存遺跡,也是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烽燧


烽燧雖然只剩小小土台,屹立戈壁灘上逾2千年歲月,仍是久遠過去的唯一見證


這座烽燧採用幾層土塊一層蘆葦的方式層層疊壓夯築而成


相較景區仿漢建築,還是烽燧遺址、大漠戈壁最值得一看


沿西南而行,絲路南道遺跡在羣巒疊嶂中蜿蜒遠去


這片蒼茫荒野,數千年來曾經承載無數傳教者、士卒、商旅踏著滾滾沙塵前行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烽煙瀰漫,沙土飛揚,一望無垠


你走你的陽關道


一別前往浩瀚大漠,難知何時才能再聚首


西行殊未已,東望何時還。終日風與雪,連天沙復山。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相憶不可見,別來頭已斑

 

待續:鳴沙山月牙泉與敦煌美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nie 的頭像
    Winnie

    winnie@lonely planet

    Wi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